返回250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2 / 2)小黑是条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改土归流,乃是百年大计,最忌讳急功近利。”

朱祁钰这是在给群臣敲警钟,也是让王文和郭登戒骄戒躁。

“对于苗人,朕知道分作生苗、熟苗。”

“于服从王化之熟苗,准其子弟入官学,准其科举入仕。”

“每一年,州府官员当召集熟苗头人,公祭其祖先蚩尤。”

朱祁钰这是在适应分化瓦解,也是在布置统战工作。

“对于生苗,朕是要杀其头人,废其奴隶贱籍。”

“分头人之地,为奴隶所得。”

朱祁钰这是在实行“大土豪分田地”,也是在进一步摧毁苗人头领的统治基础。

“我大明之官,不可偏袒汉家子民,不可欺压诸藩。”

“无分汉藩,朕要的是一视同仁。”

朱祁钰心里清楚,地方官员多少都会对苗瑶有轻视之心。

而且随着这一次平苗大战的开始,一些地方官为了战功,说不定还会故意逼反苗瑶,以其人头作为晋身之资。

“对待苗瑶,分为防、治。”

“防,亦军事镇压和封锁。”

“使生藩困于部分地区生活,同时扶持听从朝廷号令的土司,以夷制夷。”

“治,就是大力推进移民屯田。”

“招揽内地百姓前行驻屯,设立卫所,改变当地人民结构,传入中原文化教化当地少数民族。”

“先将一批批生苗转化为熟苗,接着让熟苗同化于华夏。”

“朝廷允许苗瑶少民族保留其民族的文化,使其自觉自愿接受汉化。”

朱祁钰总结了明清改土归流的基本策略。

朱祁钰一直认为,相较于西方殖民者大肆屠杀原住民,明清在西南的改土归流是比较文明的。

正是因为相对文明,所以华夏后来的民族冲突并不剧烈,各民族也都潜移默化的接受了汉化。

作为穿越者,朱祁钰也是经历过后世民族大融合的。

除了身份证件上的民族属性不同,其实大家并没什么两样。

“苗瑶之地,经济文化原始落后。”

“其地近于烂土,春阳多瘴。夷性狡猾,不通汉语,率皆草衣木食。出入负刀弩,好斗杀,重财轻命。男女无别。死则杀牛祭鬼,集其种类,击鼓唱歌而乐。”

“不通文字,借贷结绳为记。科头跣足,笼鸡贸易,架楼而居。饮食多不洁,器用与犬豕同。婚姻用牛马,有丧击铜鼓举哀。”

朱祁钰这是客观指出西南少民的愚昧落后。

“朕治下之大明百姓如此愚昧未开,朕于心不忍,朕定要使其融入文明之中。”

既然说了视汉藩于一家,朱祁钰也是把自己当成各民族共同的帝王,犹如李世民之天可汗。

“村村兴社学,处处有书声。”

“文教丕振,风气和平,礼乐文物与中州诸大藩等,王化大行。”

“风俗淳厚,率多尚礼,以耕为乐,不喜华靡,尤重于婚丧,有中州遗风。”

“衣服语言颇有易其习,亦风教之所渐也。”

“渐被华风,饮食言语,素所服习。椎髻之俗,悍劲之性,靡然变易矣。”

“朕希望有生之年,能与列位臣工一起,观西南蛮夷之巨变!”

朱祁钰再次强调,治理为主,征讨为辅。

“我大明在西南的改土归流,也不是全然不动刀兵。”

“若需要大军出击之时,也该当机立断。”

“是征讨,还是安抚,你们自行决断。”

朱祁钰担心王文和郭登会束手束脚,故而再次重申对于他们的信任,再次强调他们的自主决策权。

“朕之前问询过几个苗人,他们的回答很有趣,朕今日也说给你们听一下。”

“第一个苗人,朕问他住在哪里,他说他住在山上。”

“朕问他为什么不住在山下,他说他想住在山下,只不过被赶上了山,山下的土地被人给占了。”

说到这里,朱祁钰停顿了一下。

“那个苗人不是自愿去山上住的,你们猜,是谁住在山下,又是谁把他赶上了山?”

然后朱祁钰又继续往下说。

“第二个苗人的祖上是熟苗,后来离开故土,前往中原定居。”

“这个苗人,与汉人看不出任何区别,也读经史子集。”

“他告诉朕,他最崇拜诸葛武侯,他最喜欢诸葛武侯征讨南蛮时的欲擒故纵。”

“只不过后来他才知道,他祖上就是太所谓南蛮。”

朱祁钰这是在杜撰,因为他根本就没见过什么苗人。

朱祁钰说的,是他穿越前从网上看到的文章。

朱祁钰说的第一个苗人之事,指的是西南地区从山脚到山顶,其实分布着不同的民族。

住在山顶的民族,是被迫迁移,因为明清两朝一直在西南改土归流,直到彻底把西南变成汉地。

第二个苗人之事,说的是民族大融合后,各民族之间其乐融融、不分彼此,都是以华夏正统自居。

“刘卿,朕若是命你巡按贵阳府,你可愿意赴任?”

朱祁钰问起了刘孜。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刘孜率先挑起平苗之议题。

为了奖励刘孜的懂事,朱祁钰特意给了他一次机会。

“为陛下,为大明,臣肝脑涂地!”

刘孜满心欢喜,他觉得自己之前的功课没有白做。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