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上映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就连王旭也不得不上下走动了一番,甚至还去被姜主任叫去科技部见了某个领导。
不过王旭终于知道那天老韩为啥那么像龙王,老是歪嘴了。
无他,嫉妒而。
王旭的这部电影居然就成了试点,票房分账制度的试点。
关键这个消息还不是华影或者文化部之类的主管部门通知王旭的,而是科技部的领导,这就有点意思了啊。
王旭想了很久都没想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当时见面的过程非常融洽,大领导首先就是肯定了王旭最近通过影视带动科技发展的举动,然后就是由秘书把一份盖着几个部位大红章的通知交给了王旭。
题目是《关于以《黑客帝国为试点,进行合资片的分成试点的通知,名字就清晰地说明了一切,内容大致是全部票房的三成会作为分成交给制作方,再分配给投资方。
试点的意思,其实就是试试看,在八九十年代真的是挺常见的,行不行,找个地方干一票再说,摸着石头过河。
这会儿的电影发行,还是中影购买电影拷贝,按拷贝数量给钱,往往一部片子就算卖得好,也就是能拿个几百万的收入,大部分的是连成本都难以收回的。
所以,这会儿的电影厂,基本上还是计划的那一套,上面画个框框,拍几部故事片,几部纪录片,题材大致范围,然后会拨一笔钱。
然后电影厂就自己攒项目,拍些都不见得有人看的东西出来。
前两年其实还好,各种题材还是拍得可以,特别是农村题材、城市题材这两大块都拍得有声有色的,但优秀的电影除了能获得点奖项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收益,大家也就慢慢地没什么心气去干了。
特别是农村题材的片子,这种片子在广大农村的受众极广,但这类影片的放映不仅仅不挣钱,还会赔钱,赔不少的那种。
电影下乡,就是一个放映队,骑着三轮,拉着放映器材和幕布,到某个交通还好的村子晒场上放映电影,周边的村子都会早早地被村长通知到,然后就是大姑娘小媳妇,男女老少带着马扎板凳的,都聚集到放电影的村子去看。
甚至不仅仅是农村,还有些偏远的农场、牧区,边防、哨卡,矿山什么的,也都有类似的服务。王旭就见过那种许多牧民骑着马来看电影的蒙古包电影院。
不是在蒙古包里放电影,而是找一个比较大,比较显眼的蒙古包,然后就在他旁边的牧场上放电影,别的不说,那蚊子,虫子,荧幕上都能看到到处乱飞的黑点。
这种政策可以说是那个年代边远地区唯一能够接触到电影的方法,更是华夏绝大部分地区的孩子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即便是王旭这种纯粹城里长大的孩子,有时候都会去能放电影的村落看电影,在电影院看可是要钱的,骑个自行车跑远点,去某个工厂、大学、村庄蹭电影看那就不叫个事。
那会儿看电影的时候真的堪比后世的各种节庆,那真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的。
最逗的是这电影幕布其实是半透明的,前后都可以看,在后面看那就啥都是反的,显得特别古怪。
这样的电影显然都不可能计入票房的,放的也都是些老片子,很多片子没啥城市票房,但在农村地区特别受欢迎,或者在某些方言地区特别受欢迎。
这是一种华夏特色,也是一种福利政策,反正王旭觉得挺好的。后来是电视普及了,特别是后来盗版vcd普及了,这种电影下乡的活动才慢慢消失。
所以,要说这会儿的电影政策其实真的是有他的合理性的,并不能说他一定是腐朽的,他其实也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
那些免费的电影,也是需要拷贝的,这些东西都要钱,而这些钱就要靠国家拨款。越是受农村喜爱的电影,国家就得做越多的拷贝,然后发下去免费给大家看。
然后就是这个片子赔得更厉害了,连主管部门都不是很想去拍这些东西了。
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涌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甜蜜的事业,《月亮湾的笑声,《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山道弯弯,《生财有道,《人生,《芙蓉镇,其实还有好多,数不过来了,这些都是非常好看的农村题材老片子。
嗯,《芙蓉镇不算完全意义上的农村电影,虽然好多事情在农村发生。
不过这些片子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八十年代中期达到巅峰,正剧,喜剧,悲剧都有,类型丰富,题材也很多样,说实话,不仅农村人喜欢,王旭这个城市人也挺爱看的。
但在这之后却很少再有佳作诞生了,到了九十年代,那几乎就没几部能够正经八百讲农村故事的,除了一部《斗鸡还有点意思,其他真就没啥有印象的片子了。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农村改革告一段落,城市改革进入快车道,改革重心转移了,反正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题材电影就此没落了。
但王旭感觉,自从
几个导演在海外获奖之后,名利双收,所有导演的心都被海外奖项勾走了,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就是华夏所谓作者电影最盛行的时代,注重自我表达,注重各种隐喻内涵,就是不注重讲故事,不注重取悦观众。
几乎所有的新兴代导演都是追着获奖去的,没人再去老老实实地拍些好看的电影了。
九十年代电影票房下降,市场低迷,很多分析都说是票价上涨,盗版猖獗的锅,但王旭真的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90年还有20亿的全国票房,到了94年,也就是今年好像就剩下14亿了,之后更是一路下跌,97,98年好像才10亿票房,电影票价涨了,票房却跌了,难道影院真的就能赚钱?
这些年好多电影院都关门了
观众不满意,于是,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了
而电影院在这个时代也没有所谓的院线概念,大多是自己买拷贝,自己放映,然后自负盈亏,这里面的利益链条就更是纷繁复杂,这会儿的电影院大多属于某街道,某工厂之类的,产权所属乱七八糟的,电影公司根本没法管理。
所以,按照拷贝收钱,那就是特别明确而简单的收费方式。
可问题是,一部好电影是一个拷贝,一部烂片也是一个拷贝,价格又基本上差不多,但对于电影院的收益来说可就天差地别了。
其中的各种交易那就会层出不穷,这也是高层想要出手整治,进行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影参照海外的模板,也搞了一些院线,但一些大城市本身自己就有自己的电影局,他们也有发行能力的,所以也自己搞了一些院线。
反正这个时代,院线还处于萌芽发展期,可以说混乱无比,中影也在摸索,各方的博弈还没有达成平衡,真的乱得一批。
乱七八糟的院线,能分出来具体多少钱就很难说了,但至少票房终于变得可以统计了,年末会有
但这里面牵扯的利益实在是太多了,虽然上面不知道这片子到底怎么样,但投资两亿是实打实的,非常吓人的投资额。
这也是整个华夏大区内都从未出现过的超级投资,虽然在丑国来说最多也就是中等投资,说是中小投资也不算过分,但在华夏,那就是独一份的。
这种电影的上映本身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上个七点新闻都没问题的那种,中影显然是想要这个热度的,现在华夏电影市场越来越低迷,这个趋势看着让谁都着急。
引进外来电影进行刺激自然是一个手段,但如果,内部人员能够更多地进行参与,甚至合资拍摄,当然更好。
以前是没得选,这突然有一个选择就这么蹦到了大家面前,中影显然也是乐见其成的。
王旭这个电影其实是个擦边球,这是一部私人投资的电影,华夏部分严格说起来,投资微不足道,即便是王旭的资金,也是以香江资金的方式进入的,谁让国内根本不允许呢。
但上面却又都心知肚明这东西还真就是华夏人主导的,几乎绝大部分的内容都出自华夏人之手,甚至比很多香江片都来得本土化。
这片子居然就成了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一道缓冲,让大家似乎都有个台阶下,先这么搞搞看,然后再说。
这些都是王旭能够想到的内容,他知道自己这片子对整个电影产业的冲击会有多大,这也是他开始的时候不惜自己钱也要搞这个的原因。
让他困惑的其实是科技部的插手,看那文件上面的公章,这明显还有教育部的工作,然后那个明晃晃带着八一标志的公章,更让他有些目瞪口呆。
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单位,是怎么就这么明晃晃地插手了一部电影的发行的,中影公司那边真的受得了,还是说受不了也得受着。
王旭当然问了姜主任,但姜主任笑笑没说话,这东西搞太明白了对王旭不好,还不如让他糊涂着。
这片子可以说,科技部的关注比中影公司还早,早在王旭立项的时候,姜主任就汇报上去了,上面甚至安排了专人一直关注着。
科技部都看到这片子所引领的一系列软硬件产品的快速迭代和发展,随着电影的准备、拍摄、后期,各种产品在急速地成熟。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