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2章 导演与监理的见闻(2 / 2)吃酒不吃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从最开始不受重视的一次普通投资计划,到有些关注,到重点关注,现在那就已经变成了94年公司最重磅的投资。

虽然投资额并没有什么变化,但重视程度却一涨再涨,这就让亨利很是好奇,这个神奇的剧组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来了华夏以后,自然有剧组人员好生接待

,但也就是普通剧组待遇,他参观了剧组的临时酒店,考察了人员待遇,都没有什么违规的情况,也就放下心来,投入自己的工作。

整个剧组虽然都是华夏人,和丑国剧组在工作流程上也颇有不同,但亨利适应得很快,主要是因为他得到了一个全新软件的帮助。

在以前,他从没想过这次的监理工作会如此的轻松,因为监理的身份,他自然获得一个寻呼机,和在电脑上查询每日进度的权限。

当然电脑只能在特殊的场地才能使用,这会儿可没有铺到昌平的光纤,网络只存在于王潮大厦的内部,所以,他每天上午都会在王潮大厦中专门为剧组租用的办公室里工作。

一台台式电脑,用的居然是他没用过的操作系统,还好,能转换成英文界面,不然他光是看界面就得头疼死。

软件也是全新的,还好用起来并不晦涩,在英文界面和帮助文档的帮助下,他也很快就上手了。

这些都是他要重新适应的东西,有些不习惯,但亨利还是坚持了下来,能用电脑办公,已经好过大部分剧组了。

这会儿的电脑,即便在丑国也没有那么普及,大部分都还是靠钢笔、笔记本手抄,那工作量就可想而知了。

亨利是一个十分追逐新潮的人,他应该说是丑国最早开始使用电脑进行工作的人之一了,那会儿他才二十多岁,他还记得刚开始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处理公文时受到的震撼。

自此,他就一直追逐着最新潮的电脑产品,他敢说对于市面上最新的电脑技术和软件如数家珍。

但他毕竟只是个爱好者,而不是电脑的专业人士,git引发的狂潮,他听说过,但还真没用过里面的产品。

各种电脑杂志上,没少介绍和报道,但大多都是专业领域的东西,什么数据库啊,网络服务啊,之类的,和普通的白领实在相距甚远。

而这一次,他才知道,华夏居然大量的使用在丑国都是专业领域才使用的工作站产品在办公,这让他可是吃惊不小。

这种工作站级的电脑,即便在丑国都价格不菲,不是一般小公司能用得起的,更不可能用他来办公了。而王旭这里,居然用他做办公电脑,看这个屋子里,起码有三台,这还只是为剧组成员使用。

其实,王旭也是没办法,新的芯片一直没出来,虽然最近有好消息说在流片了,但最终成果如何依旧还是个谜。

王旭也只能等待,在此之前,就只能用昂贵的同方工作站来代替。

却是没想到,这一行为,倒是让亨利产生了误会,这些电脑的价格高达上万美元一台,就是不知道亨利是否会认为这是滥用经费的行为。

亨利也知道剧组都喜欢乱花钱,不过花在电脑上,总好过买破烂,这些东西事后都可以通过二手市场进行回收,成本依旧可控。

在丑国,这样的硬件设备,一般剧组都会采用租赁的模式,但王旭解释过,在华夏没有那样的模式,从丑国租赁,再运过来的成本比买一台还高,所以他就买了。

而且,当亨利使用了几天这些电脑之后,他就发现,这些电脑真的非常必要得,甚至他觉得,这十几万美元的电脑钱,几十万美元的系统钱,花得简直太值了。

在王旭的预算中,购买全部电脑和软件的价格高达四百万美元,相当于整个投资的三分之一,但这部分钱,是王旭折抵过来的。

所以,罗伯特想当然地认为这仅仅是王旭胡乱报的,用于折抵他的投资份额,而因为他对王旭这个人的看重,所以,也就认可了这份预算。

也就是说,在他心里,王旭这个人本身就值这四百万美元,用什么名义并不重要,这是娱乐产业内的一种典型商人思维。

娱乐产业的很多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因此,没必要去斤斤计较每一分钱的合理性,在这个圈子里玩,你需要看中的是总体的合理性。

就好像,你弄一套高级英国瓷器当道具,报价几千美元,这东西真的必要吗?谁也说不清楚,导演说必要,那就必要了,重要的不是这套餐具,而是这部片子拍出来是否真的可以赚钱。

大卖了,那这个行为就是精益求精,扑街了,那这个行为就是铺张浪费,但问题是,在这部片子没上映之前,谁都不知道这片子的结局如何。

所以,投资方在这方面的追究,只会予人口实,回头导演说,就是你不让我精益求精,才拍成烂片的,投资方还能咋办,还不是只能认了。

这是特殊的商业逻辑,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

很多外部热钱,就是不懂这里面的道道,进来后感觉被坑得不要不要的,但其实,这里面也是有内在逻辑的。

这东西,邹大佬懂,罗伯特懂,亨利也懂,但华夏这帮子人就没多少人懂,包括王旭在内,他也就是前世听过一些小道消息,还不一定准确,最多算个半瓶子水咣当。

因此哪怕是预算已经是按照王旭的想法,尽可能往天上报了,依旧让人家感觉,这帮子华夏人挺实诚的。

每天早

上,亨利都可以在自己的电子邮箱里看到昨日的拍摄进度简报,然后登录系统后,就可以看到各种详细的报告,甚至还都贴心地做好了图表。

如果不是因为好多内容都是中文的,他都可以直接打印后传真给罗伯特看了,而他只需要在翻译的帮助下,阅读这些简报,细报,就可以对头一天的拍摄情况做一个全盘的了解。

然后,他只需要利用下午的时间去剧组进行核查就足够了。

而在核查的过程中,亨利感觉自己简直就是多余的,报告中甚至连某个被女主踢坏的护栏都有记录,还有重新更换护栏,加强护栏结构的申请,批复,以及后续实施的记录。

谁踢坏的,谁发现的,谁申请的,谁批复的,哪天找谁拿的钱,谁采购的原材料,价格多少,谁请的修理工,花了多少钱,一切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那链条之清晰,过程之详实,简直让亨利叹为观止。

更别提,每天剧组都有哪些人在工作,请了多少临时工,群演,盒饭谁发的,找哪里定的,价格多少,反正乱七八糟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被记录汇总,形成一份份报表出现在亨利的面前。

甚至还有各种切片、穿透等统计方法,让亨利可以详细查看各种统计数据,比如平均每天多少盒饭,平均每日多少胶片之类的报表。

软件是中文的,虽然菜单什么的有英文翻译版,但那英文水平,倒不是说不能用,但要想好用就别强求了。

关键是,里面的信息可绝大部分都是中文的,王旭可没那功夫,把这些东西都给他翻译过去。

偏偏他带来的翻译是湾湾人,他不太认得简体汉字,阅读起来那叫一个困难,最后还是软件团队出手增加了简繁体转换功能,才让这个翻译能够顺利地工作。

于是,亨利团队里最忙的并不是亨利本人,而是那个翻译,他不得不每天加班,就为了能把更多的信息翻译给亨利,好让他能够做英文报告。

幸亏详细报告并不是每天都需要,每天发送的那是简报,基本上就是把系统给的简报再缩减一下就行了。一般一周才会发一个比较详尽的报告,每个月才会需要一份带有各种统计内容的报告。

发现了这么个好用的工具的亨利自然想要知道的更多,但他又看不懂,怎么办,那就只能委屈湾湾翻译了。

可问题是,剧组可是有几百人在工作,四个专门的信息录入员,每天守在电脑面前接听拍摄基地打来的电话,把各种信息录入系统。

而翻译,却只有他苦逼的一个人,忙死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都翻译过去,关键是他可没有一个系统帮他,只能用基本的文字处理软件不停地打字。

还好,王旭这里的工作站都是支持双屏显示的,这东西是为音乐工作站设计的,后来又扩展到了图形图像处理领域,那都是需要多工作屏的。

所以,可怜的翻译可以一个屏幕显示系统提供的中文,另一个屏幕敲上自己的翻译。

他感觉自己真的都快哭了,没带这么欺负人的,再坚持了几天之后,就彻底崩溃,直接找亨利,告诉他要么加人,要么他就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好吧,亨利其实也没想到工作量会那么大,吓得他赶紧临时请王晶花从华夏帮着雇了几个英文翻译,能翻译文字的就行,又批紧急预算,加购了两台电脑,才算解决了他的问题。

这些翻译工作可不是剧组必需的,当然需要新线自己掏钱,当然这些东西都是新线的,以后可以打包带回去,如果他们需要的话。

但这样的结果不仅没让亨利愤怒,反而他对这套系统更加满意了,这只说明系统能提供他都处理不了的信息,证明了系统的强大。

而且,他每天都很负责地对上报的事件做了抽样的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事情漏报错报,但只要发现了,就能够打电话回去,及时进行修改。

而且,系统提供了各种盘点、复查、纠错等功能,这才能保证让各种事情都对得上,包括最重要的财务数据。

因此,越是发现问题,越是让亨利对系统的完整性和对细节把控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也知道,这是剧组对系统的第一次使用,开始时确实存在大量漏报,错报的情况。

但大家开了一次会讨论之后,王旭直接强硬地制定了,漏报要罚,错报要改,全报要奖的原则,全力推行系统管理的方法。

华夏人的集体意识很强,丑国人又不需要输入什么信息,当真的从高层开始就要求某件事情必须落实的时候,大家也就真的能把事情落实下去。

于是很快,错报漏报的问题就大大地缓解了,毕竟只是打个电话汇报的事情,并没有多麻烦,还能拿一笔额外的奖金,何乐而不为。

其实你要说这么详细的报告有啥用,嗯,其实没啥用,至少这会儿还没啥用,虽然可以挖掘一点东西出来,但也就是报表好看一点。

换句话来说就是,这会儿的作用其实很虚,它并不能给人带来什么立竿见影的

好处,但却能从管理层面建立一套全新的制度与规则,让一切有据可循。

华夏全面引入西方的各种管理方法其实是从九十年代才大规模开始的,这会儿正是怀疑与否定自己的高峰期,对于自身曾经有的各种管理体系,社会上一般都会认为是落后僵化的。

但在王旭的眼中,其实所有的体系都有自己的特色,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更多的问题其实是出在管理条例的落实之上的。

而系统的引入,就是帮助人们去建立这样一种落实的方法,后世erp的推行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企业用不起,而那些大企业自身的管理逻辑已经理顺了,上erp就等于重新梳理自己的管理逻辑,自然困难重重。

这对于剧组而言,本来管理逻辑就没多顺,大家都是靠习惯来操作,从来就没什么规矩,导演的话就是规矩。

结果就是,引入系统反而变得简单了,这其实就是建立一套新的规矩,而且按照这个规矩来还有好处,大家自然就可以接受一种新的规矩,就连香江的团队都没什么反对情绪。

这是一种习惯,信息的录入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形成数据集,然后这些数据集,未来的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训练都离不开这些东西。

而对于现在来说,报表虽然对大部分人都没啥用,但对于决策者和领导者而言却很好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计算机。

减少出错的概率,提高工作的效率,甚至回头看一看自己的统计,都可以帮助人们选择自己最值得投资提升的技能。

这就是数据的力量,从小了说,可以看到本次项目的工作优劣,从长远看,可以看到长期进步和优化的空间。

在这个年代,这种力量还不为人所知,或者说,知道,但是不确切,这是因为数据的超大规模存在还是从这个年代开始的,之前的人们根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当然,无论未来这个数据如何用,现在对于亨利来说,这就是神器。

每天的简报那叫一个言简意赅,数据详实,而每周给老板的报告写得那更是一个花团锦簇。

当然,他也郑重地向老板推荐了这一套专门为拍电影而开发的软件系统。

他在报告中说道:

“在系统的帮助下,每天早上,一张软盘,就可以带来所有人的今日工作安排,当然,如果发生变更,则会通过传呼机传递给大家。

这种同时具备计划性又兼具灵活性的系统,让整个电影的拍摄过程显得有案可查,有迹可循,一切运转都似乎变得流畅了。”

亨利甚至还专门询问过各部门的负责人,问他们对这套系统的意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确实方便了不少,就是各种信息的录入非常麻烦,不会用电脑的人用起来会很困难,不得不依靠打电话让专门人员录入。

这其中经常会发生误会,也导致过一些问题。但在整体的运转之中,这个问题并不严重,而且随着系统的使用,这种情况的发生也在逐渐减少。

而最终促使罗伯特来华夏的是一个突发事件,这个事情在拍电影的过程中并不罕见,就是某个丑国演员烧烤吃多了,肠胃受不住,然后,你懂得。

最后只好送医,住院了,如果是自己人,估计多拉几次,吃点痢特灵就没事了。但丑国人还是谨慎一点的好,送去住院了。没错,说的就是你,约翰。

这个事情发生在晚上,人送去了医院,自然得通知操作台,操作员就根据系统的紧急处理功能重新安排了第二日的拍摄场次。

第二日,大家该干嘛干嘛,有关约翰的戏份全都被改期,而相关的演员也都及时得到了今日工作安排,就和往日一样。

很多演员甚至都不知道约翰因为肠胃问题入院三天,就这么风平浪静地过去了。这个时候,亨利意识到,这是一种堪称伟大的发明,他应该让老板过来看看。

就连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电话告诉了罗伯特,这才彻底勾起了罗伯特的兴趣,引来了罗伯特的考察之行。

——

明天见,第五次万字更,大家说,是每天两更,四五千字一章好,还是每天一更,八千到一万字一章好?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