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章 北海的人都是撒币!(1 / 2)二月新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听到刘斌要给工匠发钱,两位内阁大臣都很吃惊,因为这严重颠覆了他们的三观。

在他们眼里,百姓给朝廷服徭役才是天经地义的,哪有干活还要给钱的?

大明有很多离谱的制度继承自蒙元,比如户籍制度,匠人有匠籍,一人作为工匠,子子孙孙都只能当工匠。

他们每年需要自带干粮给朝廷服役,就是帮朝廷干活做工,朝廷一文钱不给,等服役期结束,才能回家干些私活,补贴家用。

就是因为这样的制度,导致许多匠户逃亡,慢慢的朝廷也就没有工匠可以用了。

类似的情况不止匠户,军户,灶户,逃亡更甚。

刘斌将大明后来的历史给两人讲了一遍,然后才说道。

“两位学士,以工代赈懂吗,大明的百姓那么穷,还要来服徭役,营造紫禁城这样的大工程,要累死多少人?

“他们辛苦给朝廷干活,回家却拿不到任何好处,反而还要耽误家中的生计,久而久之,这些百姓会不会对朝廷有怨言?

“现在正好我们需要一个向市场投放钢钱的机会,我看给工匠发钱就不错,既方便了朝廷发行新币,工匠又能得实惠,还会对朝廷感恩戴德。”

杨荣和金幼孜全都皱着眉,以工代赈他们当然懂,给朝廷刷声望也是好事,百姓能富裕起来也是好事。

“但是,如此巨量的钢钱涌入民间,恐怕货价会出现混乱,到时候吃苦的还是百姓啊,霄国公,这又如何解决?”金幼孜不解地问道。

刘斌闻言顿时就乐了。

“两位学士可听说过宏观经济学和货币学?”

两人都摇了摇头,杨荣问道,“莫不是管仲之书那种学问?霄国公还懂这个?”

“对,和管仲那套学问差不多,但后世经过几百年发展,研究的更细,虽然经济学我也不太精通,不过一些浅显的道理我还是能说一说的。

“货币,我们后世将其称为一般等价物,它只是在货与货交换的过程中充当媒介,用来方便交易,同时又要受到交易双方的认可。

“比如你有一匹马,但你要换一个蒸饼,如果没有钱,那你怎么换都肯定吃亏,卖蒸饼的也找不开对不对。”刘斌一边讲解,一边举例说明道。

两人都点点头,这么浅显的道理他们自然知道。

“同时,我们又将货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实用价值的,叫实物货币,只要双方认为有价值,一斗麦子,一块铁,一匹布,都可以叫实物货币,钱当然也是。

“还有一种信用货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全靠朝廷的信用兜底才会有人使用,是朝廷的信用赋予了它价值,这就叫信用货币。”

金幼孜和杨荣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大明宝钞?”

“对,那就是信用货币,但我们今天先不说信用货币,我们说实物货币,也就是铜钱和钢钱。

“现在大明缺铜钱缺的厉害,导致铜价虚高,还存在大量以物易物,或者用宝钞交易的情况,这种情况,我们后世称为通货紧缩。

“比如两位学士,朝廷发给你们的俸禄是什么?”刘斌笑着问道。

杨荣和金幼孜闻言都有些尴尬,“胡椒。”

刘斌又问,“用胡椒当俸禄,拿回去再置换别的东西,可还方便吗?”

“当然不方便。”两人再次异口同声。

用胡椒发工资不方便交易,他们都知道,但朝廷确实没钱啊,他们能怎么办?

永乐朝发胡椒还算是好的,朱元璋刚建立大明那会更穷,既没钱又没货,发工资都发不出来,怎么办?

朱元璋当时是给当官的发地,一人给你们一块荒地,自己种去吧,种出来的粮食就是你们的俸禄......

“那两位学士再想想,大明百姓日常交易中,有多少交易是通过铜钱进行交易的?”

两人又对视了一眼,“恐怕十分之一都没有,大多数都是以货易货。”

“那就对了。”刘斌摊摊手。

“这就是通货紧缩,因为钱币太少,导致盐铁布匹丝帛这些本来应该是商品的东西,现在却充当了货币的角色,这是不正常的。

“布匹应该穿在身上,用来御寒,铁应该打造成农具,促进农业生产,而现在却因为通缩,导致市场交易占用了大量本该利于民生生产的资源。

“因为布都拿去交易了,百姓身上没得穿,铁拿去交易,百姓就用不上趁手的农具。

“因此哪怕我们现在向市场投入几倍的钢钱,都不会导致物价上涨,相反,因为流通的钱币增多,才会让布铁这种商品回归本来的商品属性,变成衣服和农具,到百姓手中,促进民生发展。

“至于你们担心的事情,因为钱太多,货太少,导致通货膨胀,钱币贬值,货价升高,恕我直言,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从短期看,钢钱会迅速占领货币的地位,替代其他货物成为一般等价物,把所有其他商品从‘货币’这个角色中踢出去,这个过程会很长,想让整个大明都用上钢钱,我看起码要几年时间。

“至于几年后会不会通货膨胀,我看依然不会。”

“为什么?”金幼孜还是有点理解不能,“霄国公刚才不是说,钱多货少就会通货膨胀吗?”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