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党争初现(2 / 2)全村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待众武将通过喧嚣满足了自己的心理安慰后,慢慢的静了下来。

王凡方才收起惶恐,恢复原本淡然,转头看向刘知府等人,特别的向商师爷看了一眼。

他不是瞎子,岂能看不出对方眼中那毫不掩饰的厌恶?

尤其是商师爷怨恨的眼神更是让他清楚,自己和这位同行虽是第一次见面,却是不死不休绝无任何回旋余地的局面。

商师爷与自己的战略意图向左,让王凡想起了一个词:“党争”。

朋党之争,自先秦开始,历来都是封建王朝的标配。

用古龙的话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王凡曾专门研究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党争史,从春秋战国到清朝,千余年来,历代封建王朝出现的大规模党争不下于六十多次。

比较著名的有东汉“党锢之争”、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新旧党争”、以及明朝中末期的“东林党争”。

规模同样极大,但并不是很多人知道的更多,比如唐朝引发“甘露之变”的“牛李党争”等。

党争之所以会出现,原因很多,归根到底无非就是利益不同、诉求不同,由此而体现到台面上的,则是以舆论场上的立场对立为主体表现。

面对应对外敌,是战是和,可以引起党争。

面对内部施政,是改革是守旧,可以引起党争。

或因为双方,一出身世家,一出身寒门,也可以引起党争。

王凡曾将历史上这六十多次历朝历代的党争深入研究之后,明白一个道理:一旦被卷入党争,千万不要心存任何妥协之念,产生与对手化干戈为玉帛的念头。

但凡是在党争中有这种念头的人,最后的结果无一例外就是家破人亡,身败名裂。

只有将对手赶尽杀绝,方才是对对方最大的敬意,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如今湘王虽然不是皇帝,但自己和荆州文官之间,已然符合了党争的矛盾基础:

他们是儒家,自己是道家。

他们是世家,自己是贫民。

他们主张先降再议,自己主张一战到底。

多年研究历史读来的经验不断在王凡脑海里提醒:切不可因为初次见面就心慈手软,如若不然,死的就是你王凡!

因此,待荆州武将潜意识里全都站在自己这边后,王凡将刚刚的杀招直接掀开:“诸位将军说的没错,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孙刘有长江之险,我们也有长江之险。孙刘兵少粮寡,咱们也兵少粮寡。甚至于孙权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前夕,江东的文臣们还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呢!”

话音一落,武将们一片哗然:居然还有这等事!

说书的先生为了多得赏钱,讲到赤壁之战时,基本只围绕武将比斗,周瑜、诸葛、曹操等人斗智这些环节。

因为这些环节,大家爱听。

而对于江东世家们投降这块,基本忽略不讲,一是因为普通百姓们没兴趣。二是因为但凡说书,都需要遵循一个原则:非黑即白,人物不是忠臣就是奸臣,决不能有中间者,既不方便观众理解,又不符合观众们朴素的价值观。

而且奸臣最后一定要死,忠臣受屈了一定要昭雪。

书文里如何定义奸臣?很简单,只要和忠臣作对,意见不和的,就是奸臣。

虽然这种定义与“不喝椰汁就是卧底”一样很扯淡,但架不住百姓喜欢,说书唱戏的岂敢和衣食父母作对?

张昭作为投降派,劝说孙权,在赤壁的故事里,就属于和周瑜诸葛等主角意见不一的人,那就是奸臣,你只要说他,就得让他死。

但历史上他并没有因为要投降就被孙权杀了,这就不符合说书的规矩,再加上张昭和孙权这一段文戏毫无爽点,因此说书先生干脆就不提这茬。

是以,张游等武将对赤壁之战再熟悉也不知道还有这一段。

而刘知府等人脸被气的煞白:好家伙,老子们这是淦了这道童祖宗十八辈了不成,怎么一照面,这小子就指桑骂槐,在湘王面前如此针对他们,一副非要致自己于死地的架势?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