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国之农事(2 / 2)爱做梦的机器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赵祯在车舆上,与众臣和耆老稍微打个招呼,就直接进入了皇庄的思农殿。

皇庄又称之为耕藉所,在这里还建造有给皇帝休憩更衣的宫殿。

赵祯按照仪制要求,换上了通天冠和绛纱袍,然后乘坐御辇出门。

沿着尚舍设好的黄道,到达御耕位。

随后,众臣行礼,一切按照仪式继续进行。

奏乐,起舞。

众官都表演好着自己的角色。

及至最后,赵祯接过藉田令手中的耒耜,按照往年的惯例,推行三圈。

然后,随行的众官,也拿起耒耜,在各自的位置,推行几圈,完成礼仪。

这场藉田礼算是简单结束,后面都是礼官继续进行,赵祯乘坐御辇返回思农殿。

作为大宋的皇帝,赵祯深知农业在整个大宋的地位。

在古代,人口是衡量国家强盛最关键的指标,人口越多,税收就会多,兵源就会充足。

要求人口增长,同时保证人口稳定不叛乱,就需要大量的粮食。

粮食是大宋保持长久安稳的基本盘。

所以赵祯一直以来,都想着办法,从各个方面去发展大宋的农业。

例如,派遣了大量的使者前往东南亚的占城、暹罗寻找各种水稻。

同时也派人去大理国和东边的日本国,这里也有着一定的水稻资源。

然后在广州进行水稻杂交的研究。

赵祯将水稻杂交的基本原理告诉了这些研究人员,剩下的就是靠着他们的探索。

如果水稻资源不够,他们也可以直接通过广州的官员或者商人,去各地寻找。

这些研究人员,一部分是那些民间的老农,一部分是那些农家的士子,还有几个立志要做“大宋神农”的国子监读书人。

赵祯对这些士子,还有这几个读书人都保持着一定的关注。

千金买马骨,最后他也还给这几个国子监读书人赏赐了功名。

由此,位于广州的水稻研究所也建立起来了,这是大宋第一个水稻的研究机构。

几年后,赵祯又在苏州建立了第二个水稻研究所。

赵祯建立第二个研究所,却是因为位于广州的水稻研究所出现了问题。

人员出现了问题。

这些老农与士子产生了一些不可调和的冲突。

两者之间互相看不起。

士子认为自己是读书人,怎么可以蹉跎在这里,研究这些“无用”的东西。

老农认为这些士子虽是农家出身,但只知道读书,或者写写锦绣的文章,根本不会搞水稻的研究。

士子又认为,老农搞的根本不是研究,而只是和其他人一样,只是在简单地种植水稻,领着官家给的俸钱,糊弄官家。

最后事情通过国子监的那几个读书人捅到了赵祯这里,这几个读书人,兼着研究所的事,同时在广州也有着差事。

功名、差遣俱有,他们倒是没什么问题。

面对研究所人员内讧这种事情,赵祯也真是头疼,只得将这些士子调到了苏州,成立了第二个水稻研究所。

但最后,这些农家士子,不甘在这里继续搞着水稻,相继离去。

赵祯无奈,即使他是皇帝,也不能将这些士子强留在那里,最后只能从苏杭之地,又招募了一些老农和落魄的农家读书人。

这两个研究所成立已经十多年了,赵祯在太后还在垂帘听政的时候,就办了这事。

皇帝关心农事,上到太后,下到群臣都是支持的,所以这事也就这么办完了。

不过十几年过去了,两个水稻研究所一个都没给出像样的研究成果,这养活大宋百姓的重任还是压在赵祯的肩上。

无奈,赵祯开始想着怎样去美洲,去把那些高产量的食物带回来。

但是大宋离着美洲太远了,要先跑到欧洲,再顺着洋流,抵达美洲。

大宋的船队和航海技术,能不能支撑这样的探索,实在是个问题。

而且,大洋茫茫,船员有没有这个意志坚持到美洲,也是他考虑的。

不过地球是圆的,往东航行也行。

赵祯已经有了新的计划,让船队从大宋出发,经过日本,一路朝着东北,过阿留申群岛,抵达北美。

这项计划的问题还是很多,不过在赵祯想来,还是可以尝试的。

他知道整个地球大致的海洋和陆地,相比古人,就是巨大的信息认知差。

而且他这里有执行力。

古人一直做不到的事,在他这里就不一定了。

最后实在不行,再考虑向西的航线。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