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19.第405章 虎狼(1 / 2)罗小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05章 虎狼

崇祯十四年。

九月十三日。

京师。

商行市井虽然仍旧热闹,街头巷尾虽然仍旧熙熙攘攘。

但是京师的上空,却是阴云重重。

入目之处,皆是一片晦暗。

这座都城,在崇祯十三年时曾经短暂的重新焕发了生机。

但是现在,那生机又重新消失不见。

哪怕是清晨时分,仍旧是显得暮气沉沉。

或许,是存在的岁月太长了。

也或许,是经历的风霜实在是太多了。

乾清宫内。

崇祯坐于首座之上,宫内众臣林立,唯有一人坐于前列。

此人正是从南方受诏赶至京师,而后便立即被任为内阁首辅的周延儒。

这已经不是周延儒第一次作为首辅。

就在崇祯二年时,周延儒便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

翌年二月加太子太保衔,改任文渊阁大学士,九月又升任内阁首辅,加少保衔,进武英殿大学士。

后来因为在和温体仁的政治斗争落于下风,不得已只能称病乞归。

不过现如今,国事艰难,时局困顿。

后任的首辅一任不如一任。

崇祯也终于想起了周延儒这位曾经的首辅。

周延儒在任之时,国内时局还算是往好的方向发展,没有像是现如今这般一颓再颓。

在前些时日的奏对之中,让崇祯觉得委任周延儒作为首辅的选择并没有做错。

周延儒上疏,如今时局如此,可以请释放欠漕粮的那些欠户,免除民间积年拖欠赋税以使得流民归乡耕种。

凡是遭遇兵祸、灾荒的地方减免今年田赋、宽宥戍罪以下人犯、复诖误举人、广取士额、召还因言事而遭贬谪的官员等。

这些举措,都让崇祯感觉极有道理。

崇祯对于周延儒很是尊敬,在此之后,一直称呼周延儒为元辅或是先生,甚至频繁赐坐、赐膳。

曾经薛国观在任,可没有多少赐座的殊荣。

这份殊荣,在历任首辅之中,只有杨嗣昌曾拥有过。

足以见崇祯对于周延儒的倚重。

辽东倾覆、西北失守。

南国的局势也是一日不如一日。

崇祯早已经是心急如焚。

偌大的朝堂之上一众大臣,崇祯都感觉不可信任。

陈新甲虽然勇于任事,但是到底是才能不足,不足以支撑国家。

如今国势每况愈下。

周延儒的到来,也算是让崇祯这个溺水的人抓住了一个可以依仗的事物。

“松锦两城粮草已近枯竭,只够维持四月,若是尽可能节衣缩食,也只能是延长两月的时间,预计到明年开春不久,两城便要断粮。”

“届时……”

陈新甲的话并没有说完,但是在座的群臣和崇祯却是都明白了陈新甲的意思。

等到明年开春,松、锦两城弹尽粮绝之时,便是城破军败之日。

松锦一失,杏山、塔山自然难以防守。

到时候大明在辽东之地,将会只剩下宁远这一座孤城。

没有了辽东的松、锦,清军将会越发的肆无忌惮,到时候一次次的入边劫掠将会重演。

经历了松锦、西北两方战场的失败。

国家在北方几近无有可战之兵。

也不能像是此前几次清军入寇之时,号召天下兵马勤王。

因为如今的南国的兵马,全都被调集前去围剿万民军以及张献忠了。

国事艰难,朝廷对于地方越发的薄弱,西南的土司也已经开始有了其他的想法,应缴的税赋也找寻藉口减半或拖欠。

“元辅以为现今之局,该当如何?”

崇祯心中早已经没有了主意,只能是将问题抛给周延儒。

若是他有主意,国事也不会颓废到如今这般田地。

坐在座椅上的周延儒眼神微动,心中叹息了一声。

朝廷首辅的位置在此前,或许是个香饽饽。

但是在现在,却是旁人避之不及的存在。

时局日益糜烂,国家暮气沉沉。

倾覆崩塌之势已经很明显了,周延儒此时出任首辅,也隐约能预料到自己的结果。

但是就算知再来必至祸及,天子有诏,却也不敢不来。

而且朝廷内部的情况,周延儒也是清楚。

他的那些门生都希望他能复出,甚至花费巨额的白银结交内官、大臣,推动他的复出。

“事有轻重缓急,当择其重者先为之,其不重者后为之。”

周延儒微微欠身,奏对道。

“援锦之战未能竟全功,不过也算是解除了松锦燃眉之急。”

“松、锦两城尚有四月之粮,数万之兵,可以暂缓援救。”

“如今兵祸严重,疫病又起,南国万贼军声势渐隆,山东又有其从者截断漕运,供应京师尚且困难,勉力支撑已是不易。”

“当务之急,应是南国与西北。”

崇祯眉头微蹙,但是很快又舒展了下去。

他迫切的希望能够解决辽东的问题。

但是通过周延儒的话,他也知道辽东的问题只能是拖延下去。

此番松锦之战,已经是集结九边精锐之师,举北国之力,最终却还是落败。

当时洪承畴奏请,想要步步为营,徐徐推进,以解锦州之围。

但是国家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的钱粮来供给辽东。

甚至在后期,都是将原本应当调派给南国、西北等镇的军费,直接抽出一部分运往辽东。

而这样造成的结果便是,南国诸镇怨气横生。

左良玉甚至按兵不动许久,声称麾下兵将无饷怨气极重,只能勉力弹压。

若是再行进军征伐,恐怕会引起麾下兵马兵变。

“南国如今张献忠、李岩二贼分立。”

“张献忠占据九江府麾下众约十万,威胁颇大,不可放纵。”

湖广巡抚奏报声称,张献忠麾下兵众已逾十万,军卒甲衣鲜亮,军阵严整,士气高昂,不能与流窜之时同语。

进剿张献忠的诸镇之中,主力无疑是左良玉。

曹变蛟、罗汝才等镇,兵力薄弱,只是作为偏师,无力威胁到现在声势已成的张献忠。

因为左良玉的放纵,张献忠也因此做大,先攻占了黄梅,后又连下武昌周围郸水、黄州、麻城三城,威胁武昌。

为防张献忠窜入南直隶,南直隶甚至分兵前来防守西南。

因此又使得对抗万民军的正面战场越发的薄弱。

“曹变蛟、猛如虎、刘光祚、罗汝才四将麾下兵力薄弱,不足以对抗张献忠。”

“进剿诸镇,实力最为雄厚者,当推左良玉。”

“因此,若要剿灭张献忠,还需依仗左良玉。”

周延儒所说的话,在座的诸位臣工全都知晓。

“左良玉与张献忠彼此之间仇怨颇深,难以化解。”

“眼下盘踞武昌,不肯进军,借口饷银短缺。”

“可以先行补发历年欠饷,再檄左良玉。”

“朝廷有大义之名,补发欠饷,左良玉再无藉口,只能出征。”

陈新甲眉头紧蹙,犹豫了许久之后,上前了一步,他先是向着崇祯行了一礼。

崇祯会意,当下道。

“陈爱卿,可是有话想说?”

“启禀陛下,臣确实有事启奏。”

陈新甲再行了一礼,继而沉声道。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