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1 / 2)不忘阑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假的太多了,你看习惯了会把真的也当成假的。真假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假的本来抄袭模仿真的,最终可能超越真的。

王希廉红楼梦总评里有这样一句话:“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

有时候假的太完美,你太喜欢,就是告诉你那是假的,你也愿意要假的完美,不愿意要真的瑕疵。不该存在的事物到了该存在的地方它就存在了,本该存在的事物没有合适的环境也就不存在了。

不曾拥有的东西到了该拥有的时候也就拥有了,本来拥有的东西到了该失去的时候也就不再拥有了。

明明不存在的偏说它存在,权威发言或者大家都不反对,也就真存在了。俗话说“官儿大表准”,赵高当年“指鹿为马”,明明是鹿,赵高说是马,那鹿就不存在了。再如一对关系正常的男女,是好朋友,本来没有什么事儿,但是流言蜚语多了,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让人相信,他俩往后怎么相处?要么真变成恋人,要么减少联系或者不联系,这一对儿好朋友就不存在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区区十几个字就写出了禅意、道理和辩证法。所以说我们的汉字、汉语是最简洁、最高效、最生动的!

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化不曾断绝,汉字、汉语更是具有其它语言文字所不能比的传承性、稳定性。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累、沉淀与发展,汉字、汉语也就有了其它语言文字根本比不了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都知道联合国有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与西班牙语,写同样内容的工作报告,节约笔墨纸张,足够环保,打印出来最薄的那个版本,肯定是汉语的。

但字儿少并不是表达的不够充分,我们的汉字、汉语最擅长用精简的字句,来表达复杂的含义、深刻的道理和迷人的文化。

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汉字、汉语是世界最先进的、最美的、最有韵味的艺术,很多外国人都来学呢,我们炎黄子孙更应当有这个自信。比如红楼梦的作者,他或者他们就有这个自信。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红楼梦作者阅历丰富、下笔如神,批书人跟他学到很多,所以批书人越是说红楼梦不是愤世嫉俗批判现实的文章,反而越是像在提醒读者,要仔细阅读体会那些对现实的抨击和对社会的不满。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首诗如果郭德纲老师来读会更有味道,可惜咱没那本事,大家将就着听听吧!人生在世,空虚无定,到底为了什么终日奔波、忙忙碌碌。盛大奢华的筵席最终都会散场。让人悲伤与欢喜的事物如同虚幻缥缈的梦境,从古至今没有哪一场梦是不荒唐的。不要只说女人总哭哭啼啼,更有痴情的男子怨恨终生。红楼梦每一个字都是血泪凝结而成的,作者这十年太辛苦,太不容易了!

这首诗从整体意境看还是很不错的,红尘中的富贵繁华,最后都会烟消云散,就像排场再大的酒宴也有散场的时候。悲喜盛衰,轮回演变如同虚幻。古往今来,说到底,不过是浮生一梦。还有人为此而奔忙劳碌,岂不更加荒唐。

但是,如果从诗歌欣赏的角度来严格判定,这首诗写的一般,七言律诗要求对仗的同时,在选词方面需要反复斟酌。咱们看杜甫晚年的代表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可以说是选词方面的典范。

我们读脂砚斋写的,“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她用“千般”对“一梦”,不够严谨,举个比较严谨的例子“盛世千般好,神州万象新”,“千般”对“万象”。再举个例子,“新婚千般爱,小别万种情”,“千般”对“万种”。

我们再读脂砚斋写的,“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红袖”对“情痴”也不够严谨。“红袖”应该对什么才更工整呢?我们看红楼梦书里的例子,甄士隐的独生女儿甄英莲被人贩子拐走,后来改名叫香菱,香菱被呆霸王薛蟠买走,就进了贾府,后来跟林黛玉学诗。

第四十九回开头,香菱写了一首,“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因为香菱是人物,这首诗当然就红楼梦的作者代替香菱写的。其中“绿蓑江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意境很美,用词也精妙,可见红楼梦作者的功力要比批书人脂砚斋高深。

“绿蓑江秋闻笛”,绿蓑,就是绿色的蓑衣,小朋友都会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绿蓑”用来代指下雨天穿着蓑衣的人,这人干嘛呢?“江秋闻笛”。

冷冷清清、孤孤单单坐在船,这个人可以是渔翁也可以是远行的游子,在这句诗里是指远行的游子,以后我们读到第四十九回还会深入讨论,特指呆霸王薛蟠。

“秋闻笛”,可理解为在秋季的雨夜中听到缥缈的笛子声。笛子吹奏什么曲调,作者没写,我们需要结合诗的意境展开想象,诗仙李白说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噢,原来笛子吹奏的是“折杨柳”。

诗经里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汉乐府里又有折杨柳歌辞,“柳”谐音“留”,我国的古代,某人离开家乡远行,亲朋好友分离,送行者要折一枝柳条送给将出发的人,送给你“柳”就是想让你留,隋朝末年的小曲唱的好,“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笛声凄清、悠远,吹奏着“折杨柳”,更能引发人们对故乡以及亲友的思念。

香菱这一句“绿蓑江秋闻笛”,所表达的也正是在某个秋天凄冷的雨夜,孤独的天涯游子,漂泊在一叶扁舟之,“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自古多情最苦,睡不着,忽然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隐约听到“折杨柳”,笛声悠远凄清、飘忽不定,这位游子对父母、对家乡、对心里的那个她就更加思念,也更睡不着了。

我认为绿蓑江秋闻笛”比张若虚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更有味道!“谁家今夜扁舟子”只有扁舟、游子和思念,“绿蓑江秋闻笛”又添了细雨和笛声,漂泊游子的孤单形象被更饱满的烘托出来,对浪迹天涯的那种思念渲染得也更加充分,意境更美。

“绿蓑江秋闻笛”的下一句是“红袖楼头夜倚栏”,同学们注意啦,是用“红袖”对“绿蓑”,红、绿,颜色对颜色是非常严谨的,所以我说脂砚斋写的“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用“红袖”对“情痴”不够严谨。另外“红袖”和“绿蓑”都是用衣服来代指人物,脂砚斋想用“红袖”代指痴情的女子,而“情痴”用来代指痴情的男子,但是“红袖”、“情痴”的词性对仗起来就不那么和谐。

有些挑剔的朋友可能会说,穿绿色蓑衣的人不一定是男人,女的就不能穿了吗?痴情的人也不一定都是男人,女人有时候更痴情啊!凭什么说“红袖”就指女人,“绿蓑”和“情痴”就指男人呢?

因为古代女子衣裙都是长袖的,“红袖”后来就成了女子的代名词。唐朝杜牧的诗:“摘莲红袖湿,窥渌翠蛾频”,其中“红袖”、“翠蛾”都可以代指美女。辛弃疾清平乐此身长健里有一句“料得今宵醉也,两行红袖争扶。”辛弃疾料定如果今晚大醉,会有排着队的美女争相搀扶他。元朝的关汉卿也写过“华省芳筵不待终,忙携红袖去匆匆。”豪华的酒宴菜还没齐,就有人带在心爱的美女匆匆离开,去单独约会了。红楼梦成书之前,这样的诗词很多,我不再一一举例。

汉语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红袖”代指女性也是约定俗成的,到了清朝“红袖”所代指的女人更有深意,是艺术形象很饱满的,过着艺术化生活的女人。

袁枚过79岁生日,女弟子席佩兰为老师祝寿,写过一句“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大家注意,这句里用“绿衣”对“红袖”,也是颜色对颜色,非常严谨。古代书童穿绿衣,所以绿衣成为男童的代称。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