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 蔡邕(2 / 2)熊虾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虽然嫌弃,但他畏惧董卓权势,还是耐心看完,然后问道:“入朝为官,自是需要选拔贤能,察举之法,通行数百年,为大汉拔选出了无数名臣,丞相贸然更改,恐怕不妥。”

董忠颖道:“察举法自然是好的,但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沦为世家大族安排子弟的手段,通过此法上位的,多半家世大于才干,有德无德也是任由他们去说。”

蔡邕自然知道朝廷吏治问题,便道:“丞相既有此心,上书便是!”言外之意是:叫我干什么?

董忠颖自然知道他的意思,笑道:“我一介武夫,不善于文辞,请蔡公替我润色一翻!”

蔡邕虽有心拒绝,但到底没有勇气,又想取士之法,乃国之根本,也不能怠慢,便道:“邕倒是可以代笔,但不知相国要如何更改取士之法,可有详情告知,也好一并上奏!”

董忠颖本意是要在诸侯起兵之前,利用朝廷威信,将天下人才先招到洛阳来,所谓更改取士之法不过是个噱头,此刻哪里有什么详情,便敷衍道:“不如改察举为科举。”

“何为科举?”

“科举就是分科取士,每隔一两年,便邀请天下之才入京,参加考核,考核的题目按照科目区分,科目的意思是……”董忠颖哪里知道科举有什么科,差一点说出“语文、数学、物理”这些来,好在改口快,“便是经史、数术、百工、农桑、兵法还有武艺等等,到时候按照考试的成绩,善长什么便安排到相应官职上。”

蔡邕想了想,道:“朝廷官员良莠不齐,以考试的方式筛选,也是应有之意,只是……”

董忠颖不等他说完,便笑道:“既然蔡公也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不如便在后日的朝会上上表,如何?”

“啊,这……”蔡邕本想拒绝,但看董忠颖目光灼灼,却又只好点了点头,道:“遵命!”心里却想“这科举到底与察举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原来察举制度,其实是很成熟的一个制度。

主要是依靠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列侯以及地方上的高级官员,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当中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在道德、品行、才能方面符合当时需要的人才。

所选出来的人才也不是立马授官,而是要经过一定的考察,确认其能力品德是否达标,才能授予官职,如果选出来的人,之后经过确认,品格低劣,那举荐的官员也是要收到牵连的。

只不过这套制度到汉末,考核和执行,渐渐松动,毕竟再完备的制度,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是人就能被腐蚀,拉拢,为了权力,结党营私。

所以这套制度的崩坏与是否考核无关,哪怕你分科分得再细,执行的人不配合,也是没用。

董卓本身也是通过察举制出来的官员,对这一套不会不清楚。

这也是蔡邕想不明白的地方。

若只是将考核分科化,那也没必要说改察举为科举,直说分科考核便好。

蔡邕虽然学富五车,但到底是个实诚的人,不善于揣摩人心,只觉得这事如果处理不好,非但不能重整朝纲,反而会使得朝野动荡。

他犹豫再三,终究还是问道:“除了分科取士,还有其他条陈么,参与考核的士子如何初选,”

“我改取士的制度,便是为了杜绝徇私舞弊,结党营私,所以从初选到最后考核,务必要做到公平,至于细则,还请蔡公费心,先拟个纲要,明日来与我商议,如何?”董忠颖此时却是不想掰扯太多,言语中已经有送客之意。

蔡邕闻言也只好先应下,拿着董卓给的纸,便回府去。

到了家中,便入书房,对着那张纸苦思,却始终没个头绪,不禁叹气。

一女子见状,便上前问道:“爹爹为何从相府回来便一直愁眉不展,可是丞相又为难爹爹了?”

蔡邕抬头见是自己的长女蔡文姬,摇了摇头:“难、难、难!”

蔡文姬见蔡邕书案上那张纸,字迹丑陋,显然不是父亲的笔记,父亲的难处,必是与此有关,便快速浏览了一遍,不解道:“这是丞相求才,乃是好事,爹爹何必为难?”

蔡邕道:“若只是求才,那倒罢了,他却是要为父上书,改察举为科举!”

蔡文姬问道:“何为科举?”

蔡邕道:“这正是为难之处,他之说要分科考核,量才录用,却不说具体条成,却叫我来草拟,我哪有头绪,若是不合他心意,怕他责怪,若是合他心意,怕是朝堂诸公皆指责我与他狼狈为奸了!”

蔡文姬安慰道:“朝堂诸公无论真心假意,哪个敢搏丞相的心意,爹爹又何必担心这个!察举制到了今日,的确有诸多弊端,爹爹便借这机会,重定条成,丞相既然没说具体细节,自然任由爹爹发挥!”

蔡邕闻言眼前一亮,笑道:“你说得对,替爹爹研墨!”于是便开始提笔行文,将察举制中诸多弊端一一点出,又逐条给出改正条列。

蔡文姬一边看父亲书写,一边暗自揣摩,忽然开口道:“爹爹,女儿忽然有个想法!”

蔡邕停笔,问道:“什么想法?”

“我看爹爹所列察举弊病,归根到底,还是官员们只凭个人好恶来举荐人才,有失公平,丞相特意提起分科考核,该是想以考核限制官员,或许先考核,再品评德行,才合他心意。”

蔡邕虽不善揣摩人心,但听到女儿提醒,也明白过来,盯着董卓纸上那一句“实是朝堂诸公只论德取士,有才者不得伸张”思忖道:“不错,不错,定是这个意思,虽然察举制本身说要按品德、才华来举荐人才,但沽名钓誉者繁多,滥竽充数者不知凡几,使得真正有大才,而名声不显者流落乡野,若是先以才华将滥竽充数者剔除,再品评德行,那便少有遗漏了!”

想到此间,蔡邕豁然开朗。

第二日午后,蔡邕便带着完成的科举取士条陈,来到相府。

董忠颖看着洋洋撒撒的十余页纸,不禁苦笑。

没有标点的文章,自己写的倒不觉得有问题,看别人写的,就有些压力了,那真是要字斟句酌。

董忠颖假意点头,笑道:“幸苦蔡公了,且具体解说一翻,可好!”

蔡邕自无不可,当下便解说起来。

董忠颖默默听着,时不时露出赞许之色。

这却是真心。

其实他把那页纸交给蔡邕,是想让他润色,至于科举,不过是随口说说,说到底,就是想借蔡邕的口,效仿曹操,弄一份求贤令出来,趁关东诸侯还未起兵,打个时间差,把天下人才集中道洛阳来。

他现在是丞相,想要招揽才俊,不用三顾茅庐,直接下求贤令,便能有一大批人来投,之后再有针对性的筛选,那自然是事半功倍,没想到蔡邕较真,竟真弄出了一套科举取士的章程出来。

蔡邕的科举制度,说起来也没有多复杂,就是在察举制的框架下强调了考核的重要性。

原本各郡官员凭各自好恶举荐孝廉、茂才,到中枢后再按才授官,改成州郡设置专门考官,先进行才学考核,再将考核结果和士子乡评事迹一起送到京城。

士子到了京城再设一轮复试,按才华授官。

这跟宋朝的科举形式上已经颇为相似了。

而且蔡邕所列的条陈里,还有不少防止徇私舞弊的法子,还给出了各类官员该善长的学识,科目也比董忠颖随口说的那些更加合理。

等蔡邕说完,董仲颖忍不住赞道:“蔡公大才,该由你来做吏部尚书!”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m.adouyinxs.com 。请牢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